資料圖
  你是哪裡人?(民生視線)
  ——地域歧視面面觀
  本報記者 趙展慧
  “廣東人看全國人,都是窮人” “上海人看全國人那都是鄉下人”“那麼哪裡人看全國人都是基層呢?嗯……北京人!”今年5月,音樂劇《Q大道》在北京上演,幽默地探討了地域歧視的話題,引來了觀眾陣陣笑聲。
  劇場外,圍繞地域歧視的爭論也此起彼伏。某港星是不是歧視內地人?用人單位招聘大學生限“北京戶籍”算不算歧視?旅行團明確表示不歡迎某地人是不是歧視?
  在海量信息快速獲取、萬里路程一日可達的今天,人們更容易走出去看到別處的風景,增進彼此瞭解,但地域歧視的現象並未消亡。是什麼在製造、強化地域歧視?什麼樣的地域歧視像音樂劇里所言、可能只是一句調侃,不用太放心上?什麼樣的歧視會破壞社會和諧公正,有必要探求破解之道?
  地域歧視加劇隔閡
  ——網絡深度融入生活、人人都有“麥克風”,涉及地域的爭端更容易被放大,甚至引發“罵戰”
  最近,山東招遠的邪教殺人案發生後,其殘忍暴虐讓公眾震驚。與此同時,河南人又“躺槍”了。有網友稱:招遠發生慘案根本源頭在河南人,河南是全能神教大本營,沒有河南人怎會傳播開來?此言論一齣,後面跟帖無數,引起地域歧視罵戰。
  “習慣了。”河南籍大學生李菁說,大三的時候,已成好姐妹的舍友才告訴她,剛入學時知曉同屋有個河南人,全家人都為她擔心。“十億人民九億騙,河南人民是教練,總部設在駐馬店。”李菁用這個家鄉人熟知的順口溜自嘲河南人在外的形象,“有時候到了駐馬店,出租車司機都學會了幽默一句,歡迎回總部來。”
  說起地域歧視,上海男孩陳釗也很苦惱,因為一次聚餐他提出AA制,同事嘟囔說:上海男人就是小氣。陳釗言語間充滿被歧視被冤枉的無奈,想了想他又說,“不過老一輩的上海人地域歧視得也蠻厲害,我媽媽就堅決反對我跟安徽的或者蘇北的小姑娘談戀愛。”
  在招聘中地域歧視更為常見。東北籍保安何沖有些氣憤地說,他去北京一家超市應聘,老闆看他人高馬大覺得不錯,但一問是東北人又覺得“容易惹事兒”,最終拒絕了他,更令他難過的是租房子時還因為是東北人被房東拒租了。
  即使是同一地區間,也常常存在類似情況。比如蘇南人看不起蘇北人,北京市內城北的看不起城南的,上海市內浦西的看不起浦東的。
  穿插在求學、就業、婚戀的人生片段中,地域歧視真切地發生在一些普通人身上。而隨著網絡深度融入生活、人人都有“麥克風”,涉及地域的大小事件更容易被放大,裹挾大量普通人,甚至引發“罵戰”。
  去年底,北京地鐵官方微博稱:“蝗蟲”過後的10號線,一片狼藉……對於惡意破壞北京首都的行為,我們只想說“這裡不歡迎你!”這條微博一發,大量網友紛紛表示這樣的措辭讓外地人不太舒服,有種受到地域歧視的感覺,最後以北京地鐵出面解釋才告一段落。今年年初,一份《中國犯罪之鄉地圖》在網上盛傳,並被一些門戶網站置於顯著位置,稱某市是假結婚之鄉,某市是電信詐騙之鄉,還有開鎖盜竊之鄉、盜竊沿街商鋪之鄉等等,這立刻引起了各地網友的互相攻擊。“地域歧視現象擴大的話,會造成地區間的對立甚至分離。”“一個民族如果不能消除地域歧視,不可能團結和強大。”許多網友在論壇中發聲。
  地域歧視更多了嗎
  ——冷靜看待地域歧視,有些確屬歧視性行為,有些只是一種調侃
  地域歧視為何產生?在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顧俊看來,這是不同人群、不同地域之間客觀存在的現象。“歧視本質上是區別對待,地域歧視就是基於地域差異而形成的一種區別對待。地域歧視在世界各國普遍存在,有時候的確是一種歧視性的行為或言論,會對特定人群造成心理傷害甚至是實際上的負面影響,但有時候只是一種偏見或一種調侃。”
  “要用平常心看待地域歧視,別‘高估’、別誇大。”顧俊表示,之所以人們有時候會有地域歧視越來越多的感覺,是因為很多人動輒將一些不好的現象貼上“地域”標簽,比如本來是單純兩個人之間的矛盾,但貼上地域標簽、再經過傳播報道、眾人議論,就可能演變成了兩個地區的矛盾,造成地域歧視。
  儘管貼地域標簽的行為缺少理性,並對弱勢的一方產生傷害,但是這種行為模式很難根本杜絕。顧俊解釋說,普通人面對紛繁複雜的現象,習慣於借助標簽對外界的人、事、物形成錶面和粗淺的印象,降低行為成本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地域偏見或地域歧視將會長期存在。
  “地域歧視近些年比較集中地凸顯出來,與中國人口流動性的快速增加不無關係。”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龔維斌這樣認為。他表示,“人口流動會產生擴散效應,負面新聞也更容易被傳播,個人的缺點被放大了,上升為其籍貫地的缺陷,並形成一些個體的錯覺。”
  流動會使偏見顯現出來,但流動也會促進融合、逐漸減少偏見。龔維斌說,要破解這種錯覺,應該加強各地的文化交流,引導大家不要把偶然看做必然,把個別當作普遍。“上海人對蘇北人的偏見在過去可能更嚴重,但這些年上海人的包容程度已經提升了很多。”現在,越來越多的並非土生土長但在此工作生活的“新上海人”融入了這座城市。
  “多出去走走!”背包客韓緯建議。他原來對不少地方都存在刻板印象,比如東北人火氣大,廣東人會賺錢但摳門,還有對其他國家的偏見,比如西班牙小偷多等等。當他真正走過這些省市、踏出過國門,才發現只要懂得尊重別人,得到的一般也是尊重,很多誤解都是因為各地文化風俗不同才造成的。“比如大家常常認為上海人精明愛算計,卻忽視了他們集體性格中尊重契約、關註生活品質等好的一面,不近距離接觸是難以感受到的。”韓緯說。
  北京大學政治發展與政府管理研究所教授丁元竹也認為,分析地域歧視應該多從文化層面入手,“許多地域歧視往往是因為文化上的不認同造成的。”他說中國人常有“盆地意識”與“小農意識”,自給自足,對外來的文化由於不瞭解而抗拒。
  “我們需要做的是求同存異。”在丁元竹看來,從文化層面消解地域歧視,並不是消除文化差異,而是應該在“各美其美,美人之美”的基礎上提煉出一個簡潔又深刻的價值觀、一種精神共識,能夠包容並統領不同的文化風俗。
  是什麼“箍緊”了地域歧視
  ——打破資源分配不均的格局,讓地區間發展更均衡
  承認地域歧視是一種長期存在的社會現象的同時,專家認為,也應該防止地域歧視的擴大,特別是要正視經濟社會發展中一些不合理、不完善的制度,不讓其成為引發偏見、歧視的源頭。
  幾年前,河南人李東照一紙訴狀,把懸掛“打擊河南籍敲詐勒索團夥”橫幅的深圳市公安局龍崗分局告上法庭。這起中國首例地域歧視案,最終以深圳市公安局龍崗分局向原告作出道歉結案。針對這類公然的地域歧視行為,一些法制專家呼籲,《反歧視法》的制定應該儘快納入議事日程。
  除了從文化上增進瞭解並提倡包容、依靠法律法規進行約束,在顧俊看來,消解地域歧視最根本的途徑是“打破資源堆積,疏導大都市的功能。”
  地域歧視源於一方對另一方的優越感。顧俊分析,其背後主要是各個地區資源、發展不均衡,形成了地區優越感,比如城市歧視農村、本地歧視外地。而且這種地域歧視針對較為發達的城市的中下層群體為多。
  “地域歧視有時候也會來自於優越感消失後產生的失落感。”顧俊進一步分析,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,有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,大量外地人涌入與本地人爭奪公共資源、工作崗位,這讓一些競爭力不夠強的本地居民生存空間被擠占,生活壓力增大,因此這部分本地人更容易產生地域歧視的情緒,並容易強化往昔的優越感,來彌補平衡如今競爭中失利所帶來的失落感。
  如何打破資源分配不合理不均衡的局面,是一個大課題。顧俊表示,中央提出京津冀一體化,這是加強區域協同發展的重大舉措。但是顧俊也指出,在更加合理分配資源的過程中,需要註意的是大城市要能夠真正地讓渡一些利益。“比如北京為了控制人口,搬遷多個大型批發市場到河北,但仔細想想,這樣一來會造成北京部分物價上漲,最後仍然是老百姓來買單。打破資源分配不均的格局,不能只把低端的功能遷走,而是要真正增強高端功能的輻射帶動作用,推動高端功能在更大範圍的轉移擴張,比如教育資源等等。”
  資源分配不均再加上戶籍制度,更強化了地域之間的區別。正逢大學生就業季,最近北京一些事業單位在招聘時要求“限北京戶籍”,就被指責存在地域歧視和就業歧視。多位專家指出,戶籍制度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,但在改革推進的過程中不應再強化附著在戶籍上的特殊福利,否則就是在人為製造更多的地域差別,有可能引發更多的地域歧視。顧俊強調,“關鍵還是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區域協調發展。當不同區域不再存在巨大的發展差異,個別地區不再有高高在上的特殊利益,地域優越感和地域歧視都會隨之淡化。”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khsudelznvj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